追损是个系统工程,如果你正苦于不知如何着手挽回损失,或者担心自己处理不好,可以添加锐明法律微信电话同步:19071954609免费咨询。
现已处理三千多起用户亏损被骗案件。签订合同与保密协议!保护客人隐私!不做虚假宣传,只用实力说话!我们在此郑重承诺:事前不收取任何费用,不成功不收取任何费用,钱打到您的账户上您收到后再支付费用给我们;处理周期:7-20个工作日,值得信赖!!!
一、错加微信的 “白富美”:从日常寒暄到 “内部渠道” 的陷阱
(一)“意外相识”:精准设计的社交开场
2024 年 6 月,平静的生活被一条微信好友申请打破。陈先生收到一条验证消息:“不好意思,加错人了。” 出于礼貌,陈先生通过了好友申请,并告知对方确实添加有误。本以为这场小误会会就此结束,可对方却热情回应,言语间满是歉意,还分享了一些生活趣事,陈先生也出于礼貌简单回复。
此后,这位自称 “晓妍” 的女子时不时发来消息,分享自己出入高档场所、参加奢华派对的照片,还提到自己新买的豪车和名牌包包。她的朋友圈更是充斥着各种高端生活的片段,让陈先生逐渐对她的身份产生好奇。在一次聊天中,晓妍解释自己从事影视投资工作,这些都是投资带来的回报,不经意间塑造了一个 “影视投资受益者” 的人设。
实际上,这种 “加错好友” 的开场并非偶然,而是骗子精心策划的第一步。他们通过广撒网的方式,向大量用户发送好友申请,利用人们对 “美丽误会” 的宽容心理,筛选出愿意交流的目标对象。一旦建立初步联系,便会通过精心打造的朋友圈和日常寒暄,逐渐获取受害者的信任,为后续的诈骗埋下伏笔。
(二)“高收益截图” 轰炸:从信任到贪婪的心理操控
随着聊天的深入,陈先生对晓妍的奢华生活愈发好奇。晓妍似乎察觉到了陈先生的心思,开始有意无意地分享自己的投资经历,声称自己通过投资短剧获得了巨额回报。为了证明所言非虚,她还时不时发送一些 “影视投资分红” 的截图,截图上显示的收益令人咋舌,某短剧项目的收益甚至达到了本金的 8 倍。
“这是我上个月刚拿到的分红,投资短剧真的比上班强太多了。” 晓妍在微信上对陈先生说道,“我有内部渠道,能直接对接影视公司,这种机会普通人根本抢不到。” 这些高收益截图和极具诱惑性的话语,逐渐勾起了陈先生的兴趣。在晓妍日复一日的 “收益炫耀” 和 “机会稀缺性” 暗示下,陈先生的警惕心开始动摇,内心的贪婪逐渐占据上风。他开始幻想自己也能通过投资短剧,实现财富自由。
为了进一步打消陈先生的顾虑,晓妍还发送了一些所谓的 “成功案例” 和影视公司的资质文件,让陈先生误以为这是一个真实可靠的投资项目。在晓妍的不断劝说下,陈先生终于决定迈出第一步,尝试投资短剧。
(三)合同签署与资金消失:从 “正规流程” 到维权困境
在晓妍的指导下,陈先生与一家自称 “辉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” 的企业签署了一份 “影视投资合同”。合同中详细规定了投资金额、收益分配、项目周期等条款,看起来十分正规。陈先生仔细阅读了合同内容,虽然发现一些条款对自己不利,但在晓妍的再三保证下,他还是选择相信,并按照合同要求支付了 30 万元的投资款。
起初,陈先生还能偶尔收到晓妍的消息,对方会告知他短剧的拍摄进度和一些看似专业的行业信息,让他觉得一切都在正轨上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陈先生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。当他追问短剧的上线时间和收益情况时,晓妍的回复变得越来越敷衍,甚至有时干脆不回消息。
陈先生开始感到不安,他尝试联系合同上的影视公司,却发现电话无人接听,公司地址也无法查证。这时,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。仔细查看合同,他发现其中暗藏 “收益不保证”“延期不担责” 等霸王条款,而所谓的 “影视公司” 实际上只是一个皮包公司,投资款早已被转入私人账户,想要追回几乎不可能。
从最初的错加微信,到被高收益截图诱惑,再到签署看似正规的合同,陈先生一步步陷入了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。当他发现被骗时,一切都已经太晚,维权之路也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。
二、股票群里的 “财富盛宴”:群演狂欢下的投资迷局
(一)“老师带单”:从股票分析到短剧引流的跨界套路
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,有这样一个股票交流群,群里有一位被大家尊称为 “王老师” 的投资专家。每天早上,王老师都会准时在群里分享自己对当天股市行情的分析,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具体股票的走势预测,他讲得头头是道。他还会结合一些技术指标,如 MACD、KDJ 等,详细分析股票的买卖点,让群里的成员们听得津津有味。
“今天的大盘走势正如我昨天所预测的,会在 3500 点附近震荡调整。而 XX 股票,从技术形态上看,已经形成了金叉,是一个很好的买入信号,大家可以考虑入手。” 王老师在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,并配上了详细的股票分析图。
群里的 “学员” 们纷纷响应,有人晒出自己按照王老师的建议买入股票后盈利的截图,还不忘在截图上加上一段感谢的话:“感谢王老师的精准指导,跟着您买股票,真是太赚了!” 这些截图和感谢的话语,让群里的氛围变得异常热烈,也让那些原本对股票投资不太自信的成员们逐渐放下了戒心,开始依赖王老师的投资建议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有一天,王老师在群里突然说:“最近股票市场波动太大,风险也越来越高。我有一个更好的投资渠道,不仅收益高,而且风险相对较低,那就是投资短剧。” 他接着介绍说,自己有内部消息,某部都市情感短剧即将上线,这部短剧的制作团队非常强大,演员阵容也十分豪华,预计上线后会引起很大的反响。他还表示,现在有一个参与这部短剧份额认购的机会,只要投资,就可以获得票房分成,回报率非常可观。
“这部短剧我们已经提前看过样片了,剧情紧凑,演员演技也在线,肯定会爆火。现在参与认购的名额非常有限,只有我们群里的 VIP 才有资格,大家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。” 王老师在群里极力推荐这个短剧投资项目,还附上了一些短剧的宣传资料和所谓的 “成功案例”,让大家相信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机会。
在王老师的不断劝说下,群里的一些成员开始心动了。他们纷纷在群里询问投资的具体细节,如投资金额、收益分配、投资期限等。王老师一一耐心解答,还表示会安排专人与有投资意向的成员对接,帮助他们完成投资手续。就这样,在王老师的诱导下,不少成员逐渐将注意力从股票投资转移到了短剧投资上,开始踏上了这条充满陷阱的投资之路。
(二)“实地考察” 与 “备案造假”:全方位信任背书
为了让受害者更加相信短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,骗子们可谓是煞费苦心。他们深知,仅仅通过口头宣传和一些资料,还不足以完全消除受害者的疑虑。于是,他们想出了更多的手段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,其中 “实地考察” 和 “备案造假” 就是他们常用的伎俩。
首先是 “实地考察”。对于那些对投资还有些犹豫的受害者,骗子们会主动邀请他们到 “影视公司” 进行实地考察。刘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被邀请的受害者。当刘先生收到邀请时,心里既兴奋又有些忐忑。他想通过实地考察,进一步了解这个投资项目是否真的靠谱。
到了约定的日子,刘先生按照骗子提供的地址,来到了一家看起来非常正规的 “影视公司”。一进公司大门,他就看到工作人员们在忙碌地办公,有的在讨论剧本,有的在剪辑视频,一切看起来都井然有序。骗子们还带着刘先生参观了公司的各个部门,包括编剧部、导演部、演员部等,向他介绍公司的规模和实力。
在参观过程中,刘先生看到了一些 “合同文件” 整齐地陈列在会议室的桌子上,上面盖着公司的公章,看起来非常正式。骗子们还向他展示了一些与演员签订的合同,以及与各大平台的合作协议,让他相信这个短剧项目已经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支持。
“您看,我们公司与这么多知名演员和平台都有合作,这个短剧项目肯定是非常有保障的。您投资了,就等着数钱吧。” 骗子们一边介绍,一边观察着刘先生的表情,试图从他的反应中判断他是否已经相信了这一切。
通过 “实地考察” 和 “备案造假” 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骗局,骗子们成功地让受害者对短剧投资项目深信不疑。刘先生在经历了这一切后,也彻底放下了心中的疑虑,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投入到了这个所谓的 “高收益” 项目中。然而,他万万没有想到,这一切都是骗子们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,等待他的将是血本无归的结局。
(三)收益拖延与平台消失:收割前的最后伪装
在成功骗取受害者的投资后,骗子们并不会立即消失,而是会继续伪装,以拖延时间并诱导受害者追加投资。他们深知,过早地暴露自己的真面目,会让受害者有机会及时止损并报警,从而增加他们被抓捕的风险。因此,他们会采用一些看似合理的借口,来拖延支付收益的时间,同时不断向受害者推荐新的 “优质项目”。
最初,当受害者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询问收益情况时,骗子们会以 “后期制作还未完成” 为由,解释为什么还没有收到收益。他们会说,为了让短剧的质量更加完美,制作团队正在加班加点地进行后期剪辑和特效制作,这需要一些时间。他们还会向受害者发送一些所谓的 “后期制作进度照片” 或 “视频”,让受害者相信他们所说的话。
“亲,实在不好意思,由于这次的后期制作难度较大,所以时间比预期的要长一些。不过您放心,我们正在全力推进,收益肯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账的。这是我们最新的后期制作进度,您可以看一下。” 骗子们会在微信上这样回复受害者,并附上一些经过处理的照片或视频,让受害者误以为项目真的在顺利进行中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当受害者再次询问收益时,骗子们又会以 “排片审核遇到了一些问题” 为借口继续拖延。他们会说,现在短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,想要在各大平台获得一个好的排片档期并不容易,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沟通协调。他们还会向受害者抱怨平台审核的严格和繁琐,让受害者觉得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,而不是他们故意拖延。
“最近平台那边的排片审核特别严格,我们的项目一直在排队等待审核。不过我们已经和平台沟通好了,很快就会有结果了。您再耐心等等,收益肯定会有的。” 骗子们会用这样的话语来安抚受害者,同时不断向他们推荐新的短剧投资项目,声称这些项目的收益会更加可观,而且风险更低。
在推荐新的项目时,骗子们会夸大项目的优势和前景,用一些极具诱惑性的语言来吸引受害者。他们会说,这个新项目是由知名导演和演员参与制作的,而且已经获得了多家平台的预订,上线后肯定会成为爆款。他们还会承诺受害者,只要投资这个新项目,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分成,甚至可以提前获得收益。
当受害者逐渐察觉到事情不对劲,开始要求退还本金时,骗子们就会露出真面目。他们要么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款,要么直接消失得无影无踪。受害者会发现,自己之前投资的平台无法登录,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,那些曾经信誓旦旦的 “投资顾问” 也再也联系不上了。此时,受害者才如梦初醒,意识到自己已经被骗了,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。
锐明法律结语:投资的本质是风控,而非 “捡漏”
当 “加错的好友” 恰好掌握 “赚钱密码”,当 “股票群的老师” 突然跨界推荐短剧,这些 “巧合” 背后往往是精心设计的陷阱。记住:真正的投资不会主动 “砸中” 陌生人,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,任何承诺 “稳赚不赔” 的项目,本质都是在收割 “贪婪税”。若不幸遭遇骗局,及时止损、保留证据、寻求专业法律帮助,才是减少损失的正确路径。(本文案例均为真实事件改编,如需法律协助可以添加锐明法律微信电话同步:19071954609免费咨询。事前不收取任何费用,不成功不收取任何费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