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当前位置:首页>交通>临港2025年初步建立综合交通枢纽结构:完善“2海港+2枢纽”布局

临港2025年初步建立综合交通枢纽结构:完善“2海港+2枢纽”布局

重点推动世界级航空枢纽和国际海港枢纽建设。到2025年,初步建立综合交通枢纽结构,推进完善“2海港(洋山深水港和南港)+2枢纽(四团站和芦潮港站)”的枢纽布局,提升新片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功能。

临港2025年初步建立综合交通枢纽结构:完善“2海港+2枢纽”布局

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碳达峰、碳中和重要战略决策部署和上海市碳达峰总体要求,打造引领城市繁荣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,着力推进智慧、低碳、韧性城市建设,管委会组织编制了《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交通领域低碳发展行动方案》。全文如下:
一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,全面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碳达峰、碳中和以及推动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部署要求,对标最高标准、最好水平,处理好发展和减排、整体和局部、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,以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,坚持能耗总量和单耗双控、交通降碳和治污协同,以运输结构调整、运输体系转型、运输装备升级、基础设施改造为方向,以技术创新和管理提效为支撑,打造引领城市繁荣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,为临港新片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。
(二)工作原则
统筹兼顾,梯度落实。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、碳中和,统筹交通能源消费、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需求,因业施策,合理确定近远期目标,加快交通领域低碳转型发展,有序推动交通领域不同业态、不同方式分批次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。
重点突破,示范引领。坚持系统观念,突出问题导向,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集中发力。立足临港新片区交通发展特点,对标国际先进水平,在氢能交通、绿电交通、智慧交通、生态交通等领域,实行重点攻关、重点突破,形成示范效应。
创新驱动,共治参与。充分发挥技术创新、管理创新、模式创新的减排潜力,协同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,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交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。强化政府底线约束和发展引导,推动形成政府、企业、公众共治的绿色低碳交通行动体系。
二、主要目标
(一)总体目标
到2050年,全面建成引领城市繁荣的“低碳型、低能耗、低污染”绿色交通运输体系,实现交通用能与油品“脱钩”、交通服务与碳排放“脱钩”,交通领域梯次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。
2025年,公交、出租(含网约车)力争实现近零排放;2030年,轻型物流(含邮政及城市物流配送),环卫、市内包车等公共领域用车,以及港作机械和内场车辆力争实现近零排放;2035年,50%以上私家车力争实现近零排放;2050年,新增道路货运车辆力争实现近零排放。
(二)主要指标
聚焦2025年,临港新片区交通领域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,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,运输组织结构明显优化,绿色出行比例明显提升,绿色管理能力明显增强。
新片区交通领域“双碳”实施方案具体指标
类型
序号
指标名称
属性
2025年目标值
强度控制
1
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率
预期性
5%
2
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率
预期性
5%
3
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率
预期性
1%
4
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下降率
预期性
1%
用能结构
5
推广示范应用氢燃料电池车辆数
约束性
1500
6
新能源(氢能)公交、巡游出租车车辆比例
约束性
100%
7
洋山港集装箱港区内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比例
约束性
100%
运输结构
8
海铁联运箱量年增长率
约束性
≥20%
9
洋山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
预期性
52%
出行结构
10
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
预期性
≥40%
11
绿色交通出行比例
预期性
≥80%
管理模式
12
基于碳普惠的管理模式
预期性
初步确立
三、重点任务
(一)聚力交通运输双碳攻坚工程,深化运输结构低碳调整
1.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
整合公路、水路、轨道、民航等交通资源,建立有层有次、逐层集散、内畅外达的综合交通客、货运枢纽体系,强化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,加快形成安全、便捷、高效、绿色、经济的综合运输体系。实施综合运输通道能力提升工程,优化通道内设施结构,推动综合运输通道网络化,支撑“枢纽型”网络构建。
重点推动世界级航空枢纽和国际海港枢纽建设。到2025年,初步建立综合交通枢纽结构,推进完善“2海港(洋山深水港和南港)+2枢纽(四团站和芦潮港站)”的枢纽布局,提升新片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功能。加快建设客货运枢纽场站,实现客运“零距离换乘”货运“无缝化衔接”
2.加快建成临港多式联运中心
推进“海、空、铁、公”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建设,打造铁水、公铁、公水联运品牌线路,构建临港多式联运中心,提升芦潮港铁路联运节点功能,拓展海铁联运市场。到2025年,芦潮港中心站海铁联运箱量年增长20%以上,海铁联运固定班列数量增长至17条班列,洋山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力争提高到52%;到2035年,洋山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力争达到55%。积极发展高铁快递、电商快递班列,加强冷链、集装箱、商品车货运多式联运发展。加强道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,完善非现场执法系统,加大执法力度。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,提高集装箱共享共用水平。
3.推动航空航海枢纽高质发展
深化航空“区港一体化”发展,加快航空中转、多式联运体系建设,吸引航空快件、航空总部等高能级航空服务企业集聚,努力打造成为面向亚太、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航空服务业高地。推进浦东机场建设区域性航空总部基地和航空快件国际枢纽中心,以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为核心,完善集货、高附加值仓储物流、分拨转运和综合监管等功能。优化港区集疏运系统,推进东海大桥智能化集卡系统建设,实现洋山港智能重卡商业化运营。
(二)统筹绿色运输组织优化工程,助力交通体系低碳转型
4.构建集约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
创建绿色城市货运配送工程,创新集约高效、绿色低碳的城市配送体系,推进完善“公共/专业配送中心+末端配送网络”的两级城市配送体系,引导无人配送、分时配送、共同配送等新货运组织形式健康发展。到2025年,基本形成支撑15分钟生活圈的城市配送末端配套设施。发展直达高效的内河货运体系,加快建设集约化内河公共示范港区,推动芦潮港内河港区规划功能转型。提升港口设施设备智能化水平,提高集卡进出港预约平台信息服务水平,推动绿色、智慧港口建设。
5.构建高效通达的客运服务体系
优化公交线网功能结构,提升轨道站点周边50米、100米有公交线路服务比例,促进两网融合。打造需求响应服务+自动驾驶公交示范线路和片区内的需求响应式公交示范网络,形成中运量干线公交、常规公交、定制公交、微公交、自行车、步行相互补充的绿色出行体系。利用新能源化和车辆智能化契机,打造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,实现动态客流采集、智能化集群调度、实时用能监测等功能。到2025年,中运量建设里程50公里以上,常规公交总里程达到965公里以上,主城区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80%以上,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0%以上,组团间公交平均出行时耗缩短1/4;到2035年,全面建成一体化、复合型、高品质的客运体系,形成“1城市级+7地区级+X组团级”的多层次客运枢纽,主城区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%,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0%以上。
6.构建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体系
结合通勤生活绿道建设工程、滨水慢行空间打造工程和枢纽站点周边路网建设项目,构建复合立体绿色的慢行交通系统。完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,加强电动自行车、共享单车等骑行秩序规范管理。到2025年,主城区慢行系统实现全覆盖,新改建慢行里程达75公里以上,产城融合区骨干绿道总长度达到200公里以上,滴水湖核心片区新改建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率达到100%,基本建成高品质的慢行空间系统;到2035年,全面建成慢行友好的区域交通设施体系,实现组团30分钟慢行可达。
(三)聚焦交通运输装备降碳工程,驱动运输装备低碳升级
7.推进运输车辆全面清洁化
依托绿色出行城市建设、绿色城市货运配送工程和近零碳交通示范项目创建,加快推进公交、出租、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。鼓励公路客货运车辆开展能源转型探索,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运输车辆,加快推进固定线路、区域短驳等场景的运输车辆全面电动化,鼓励长途运输车辆使用氢燃料、LNG等清洁能源,同时鼓励并支持车电分离、电池租赁和换电等商业模式发展,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的多场景、多领域商业性示范应用。到2025年,1500辆氢能源车辆得到示范应用,率先实现公交、出租车零排放转型,建成国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;到2030年,市内包车、物流配送等城市公共领域用车实现清洁化。
8.推进港口机械全面清洁化
依托绿色港口项目建设,努力实现港作机械和内场车辆清洁化,鼓励条件成熟的应用场景优先使用氢能源。2025年,新增和更换的作业机械基本采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,内场车辆和短驳集卡实现清洁能源或新能源替代,推动集卡、物流等车辆氢能化。
(四)部署绿色基础设施提质工程,推动交通设施低碳改造
9.完善绿色出行充换电设施保障
加快建设公交、出租、货运等业态的集中式充(换)电场站。优化公共快充桩网络布局,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、港区、客运枢纽、物流园区、公交场站、公共停车场、出租汽车服务中心、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和服务区等区域汽车充(换)电设施建设,新建停车场充电桩全覆盖。强化充换电设施监管与服务,加强充电设施信息互联互通管理,鼓励自(专)用桩共享改造,加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管理。
10.谋划氢燃料供应链体系布局
加强储氢、制氢、加氢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,发展绿色制氢产业,布局光伏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。发展氢能电池整车制造产业,打造氢能源汽车产业链。推进加氢站、充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共享。到2025年,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,氢气自给率达到30%以上;加快制定氢能基础设施和制氢、储氢、运氢、加氢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。到2035年,在新能源制氢、储氢、供氢等领域形成行业标杆。
11.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
将节能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、建设、运营和维护全过程,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绿色品质。持续推进绿色公路、绿色港口、绿色航道、绿色交通枢纽建设和改造工程,新建大型交通枢纽设施不低于绿色建筑二星标准。构建绿色养护体系,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防护技术、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、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应用。持续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设计、建设及运维成套技术研究,深入开展养护再生材料、长寿命路面、风光储一体化、智能微电网等节能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应用。
(五)立足绿色科技创新引领工程,引导科技赋能交通低碳
12.加快推进低碳智慧交通融合
借助“易的PASS”对道路交通参数进行全量感知,结合SCATS信号灯控制系统,智能化精细化对路面交通进行调优,持续提高通行效率。依托5G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云计算和车路协同等新基建技术,支撑东海大桥智能集卡系统建设,推行碳排放差异化通行策略,加强互联网+货运物流、MaaS等新业态、新模式的创新应用,进一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。提升交通综合能源补给站智慧水平,在新建站点全面推广人脸识别、无卡支付、车牌识别等先进技术,“一键加油”功能在新片区交通综合能源补给站覆盖率达100%,全部站点实现与政府安全、环保主管部门信息监控系统联网。
(六)着眼绿色管理能力提升工程,支撑双碳治理体系建设
13.加强交通碳排放统计监测管理
开展交通运输碳排放核算方法、碳达峰影响因素识别、碳排放监管和预测预警等关键技术应用研究,科学谋划重点工作。根据本市交通领域碳排放监测、报告和核查制度体系,建立健全新片区全口径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体系,强化新片区交通领域碳排放统计监测核算与监督考核。
14.推进绿色交通的市场机制运用
积极发展绿色金融,加强交通行业与银行、基金和证券等金融部门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。积极引导交通重点用能企业加入全国碳交易市场,基于MaaS平台完善交通领域碳普惠激励机制,探索应用价格、税收等优惠机制引导绿色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,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交通领域,拓宽绿色交通融资渠道。
15.积极创建近零碳交通示范项目
打造新片区十大近零碳交通示范项目,以点带面促进全行业节能降碳。全面推进氢能公交(含定制公交、中运量)、氢能出租应用示范,持续推动氢能重卡市场化落地,扎实推进近零碳绿色公路、近零碳城市道路、近零碳港口码头和近零碳客货运枢纽建设,探索推进光储充一体化微网零碳充电站、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加氢站和绿色出行碳普惠制试点,逐步实现重点领域二氧化碳近零排放。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通知原文

来源:上海临港

临港2025年初步建立综合交通枢纽结构:完善“2海港+2枢纽”布局

滴水湖Plus

微信公众号『滴水湖Plus

专注临港新片区便民生活信息服务
扫码关注不迷路~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
免责声明: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邮箱:lingangjia@foxmail.com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